尚俊杰:创新突破,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来源: 中国教育智库网 作者:暂无 时间:2016-10-13 文档编号:14763235991351
创新突破,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CAETT专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
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教育公平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为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做出了具体指导。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研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其对传统教育带来的变革和挑战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些问题,CAETT(中国教育智库网:http://www.eduthink.com.cn/)总负责人郑德林、主编宋琳结于2016年9月5日专访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
成就与问题并存
CAETT(中国教育智库网):请谈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尚俊杰教授:2006年,我国的互联网网民普及率还不足10%;之后,普及率得到了较大提高。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教育信息化得到了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对社会变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教育信息化,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也因此取得了一下成绩:
首先是促进了教学改革。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基本上都覆盖了互联网,教室都配备了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并且应用到了教学模式中,促进了教学的改革。比如,当前比较流行的慕课等。
其次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较大的便捷。借助与信息化技术,不仅丰富了查阅文献的途径,而且节省了大量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再次是促进了学校管理信息化。如校园一卡通的普及,网上智能办公系统等。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帮助学校和老师节省大量时间,另一方面借助于信息技术的网上在线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尤其是对乡村学校来说,信息技术为他们提供了可以学习到一流课程和分享一流教学资源的可能性。
但是,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同样,在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和改革也进去了深水区。进入新阶段,要发展就要寻求突破。
以高等教育为例,教育信息化主要分为教学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两大块。对于管理信息化来说,目前的管理系统没有有机统一和高度整合,存在重复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此次,随着学校对信息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各方面的投入却明显不足,比如,在很多学校信息化开发和管理人员都是没有明确编制的。
寻求突破
CAETT(中国教育智库网):针对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您认为应该如何突破?
尚俊杰教授:首先要在观念上突破,要认识到信息技术不是教育中的一件事,而是要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重新考虑整个教育。
在体制上,要建立有机的整合系统,在学校层面,要有类似于首席信息官的领导,统筹整个学校的信息化。
在技术上,需要突破,从之前的孤岛式的分散发展,转为整合统筹的技术平台。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带来较大挑战
CAETT(中国教育智库网):教育信息化对传统教育带来了哪些变革和挑战?
尚俊杰教授:教育信息化对传统教学带来的最大影响和变革就是提升了教学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一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了可以选择优秀课程、优秀教师的可能性,学生借助与信息技术可以在网上学习优质教学资源。这样,学生就会拿来与实际课堂中的老师来作比较。对于学生来说,有条件的话,肯定是希望选择更优秀的老师。在比较的过程中,就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是对教师角色的颠覆提出了挑战。众所周知,学校里的教师是需要获得教师资格的,而网络中的教师不一定要有教师资格证,只要能把问题讲清楚即可,门槛相对较低。这样,会对颠覆教师的角色带来较大挑战。未来教师的分工也会越来越细,拿慕课来举例,有的负责课程编制,有的负责课程讲授,有的负责视频录制,如同流水线作业一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正视挑战,有效解决
CAETT(中国教育智库网):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挑战?
尚俊杰教授:首先要正确认识这种挑战,把教育信息化应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然后再靠考虑如何改进。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便捷性,把名校的课程资源引进到学校,给想学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在相互了解和比较中发现自己学校的差距,寻求途径,有效解决。
完善基础设施,再造教育流程
CAETT(中国教育智库网):您认为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是什么?
尚俊杰教授: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由于教育发展不均衡,很多地方还处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比,整个学校的软环境、信息化建设还差的比较远。
二是学习方式变革,比如移动学习、创客教育、游戏学习等。
三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对教育流程进行创新和再造,重新考虑培养目标,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需要掌握什么知识。目前现状是教育的基础性研究不足,应该进行更多的基础性研究,用数据来证明,然后慢慢改进。
未来学校是实验学校
CAETT(中国教育智库网):你如何理解未来学校?对于未来学校需要系统设计,科学规划,您有哪些建议?
尚俊杰教授:国外一些国家由政府主导在建设未来学校。比如日本之前选取了十所小学、十所初中作为实验学校,探索未来五到十年之后的学校是什么样子,为将来大规模推广提供经验,这是政府行为的未来实验学校。中国也需要这方面的探索。比如要研究平板电脑对学习是否有用,应该找个学校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
对于未来学校的建设,要由政府主导,政府依托某个机构而建,但是政府要进行严格筛选和评估。还要参考西方国家未来学校,学习其建设经验。
首先考虑基础设施建设。考虑教室建设是否符合未来学校的要求,未来学校要依据现代教育理念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当然,不仅是硬件设施建设,也包括软设施、信息技术建设,比如智能化校园、智慧校园等。
其次进行课程建设。构建符合未来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并将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提高教学效率。
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考虑教育流程再造,从根本上考虑未来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各个流程。
附:
尚俊杰副教授简介

扫一扫分享本页
上一篇:体测签“生死状”荒谬中有无奈 下一篇:日本教育减负:应试还是宽松,这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