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室丨智能时代学习空间的融合样态与融合路径
来源: 未来学校研究院 作者:未来学校研究院 时间:2020-08-04 文档编号:15965520754850
智能时代,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衍生出泛在学习、无缝学习、智慧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学习空间作为学习发生的场所也发生着重大改变,其中一个重要的变革趋势是学习空间走向融合。学习空间融合可支持教与学要素在不同学习空间中流转,从而为学习者创建虚拟和现实无缝融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虽然当前学习空间已经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但对于如何实现学习空间融合还存在一定的困境。基于此,本研究从教学要素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学习空间的融合路径。
(一)目标融合
学习目标融合是学习空间融合的基础,具有引领性与指导性。学习目标的融合包括以下两种方式:
1.学习目标统一制定和自我建构的融合
将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制定的统一教学目标与由学生根据自己需求自主建构的学习目标相融合。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和教育教学的总目标相协调,从而根据融合的整体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资源和媒介工具的合理选择,支持空间融合中教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
2.线上目标与线下目标的融合
将线上目标与线下目标进行融合,既有利于线上和线下课程资源的整合,又有利于线上线下学习活动过程的融合 ,最终实现物理空 间与信息空间的融合 。
(二)内容融合
学习内容融合作为学习目标融合的直接结果,是实现空间融合的重要路径之一。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1.不同粒度学习内容的融合
在线学习平台能够自动检测识别学习者的“强项”与“弱项”,学习者结合自身特点与需求进行不同粒度内容的学习。不同粒度的学习内容通过融合促成网络学习空间中不同应用服务的集成,有利于构建一体化的网络学习空间,进而帮助不同学习者个性化和精准性地把握学习难点,促进学习者在不同信息空间中进行个性化和适应性学习。
2.不同模块学习内容的融合
学习内容以模块方式向学习者提供和呈现,让他们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在异地空间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单个模块内容的学习。同时,学习内容模块间是松耦合的,可以重组或整合,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网络进行不断构建。
3.预设内容与生成内容的融合
利用预设内容与生成内容构建资源库,让更多的教育主体参与到资源的建设与维护中,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与动态更新。基于这样的资源库,也可以实现物理空间资源与信息空间资源的融合,进而帮助学习者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融合。
(三)活动融合
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学习者开展学习过程的主要载体,对学习者能否顺利达成学习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学习活动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形式:
1.纵向学习活动序列的融合
依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序列设计有序的链条式的学习活动。一方面通过分析 学习者的学情特征数据,可以确定学习活动序列的连接顺序,实现学习活动的无缝融合。另一方面,学习者无论在何种学习空间开展学习活动,都会记录相应的教育场景数据。而基于学习活动流行为模型,通过统一的描述规范和认证机制,学习者在不同场景中的所有行为活动数据均可以被汇集和共享,学习活动流得以 在不同的学习空间中流转。
2.横向学习活动间的融合
协同整合多种类型的学习活动以完成某一学习目标。基于特定的学习目标,可以从物理学习空间和信息学习空间中匹配并提取同类和异类的活动要素, 也可以围绕学习目标将不同类型学习活动的资源、工具等组件经过一定的方式相互结合 , 从而生成具有新序列的融合式学习活动链。
(四)场景融合
在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着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与发展,任何人都能利用任何设备、在任何地方、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为适配学习者无处不在的学习行为 ,学习场景之间需无缝衔接 、 相互融通。学习场景融合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开放学习场景,连通数据信息
为实现场景融合,要开放学习场景,通过设备共用、数据共享、平台共通来消除各种学习场景间的信息阻塞和虚实之分,让学习者在某个学习场景中产生的学习数据、获得的学习成果被另一个场景充分利用。
2.在智能时代,学习者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更可能是指导者、管理者、服务者。虚拟社交、协同编辑等技术可支持学习者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角色分配和切换,实现场景之间的嵌套和交融。
3.着力思维参与,营造认知情境
时空、设备、社会环境是学习场景的外在体现,但学习者内部的意识活动、主体思维是学习场景的内核。因此,在使用智能技术促进场景融合的过程中,不应仅在外在形式上下功夫,更要实现物理场景和个人认知情境、意识画面的融合。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正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
(五)评价融合
学习评价是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也是帮助教师了解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评价融合是结合学习空间特点、利用不同评价方法对融合学习空间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估的活动。评价融合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1.群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
在物理空间中,教师多根据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但由于学生之间各有差异,信息空间的成熟应用则能有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评价。通过对学生的统一评价结果和个性化评价结果的学习成效进行横向 和 纵 向的比较,可以不断促进他们的自我改进和发展。
2.评价方式与评价内容相结合
虽然评价的手段方式多种多样, 但所选择的评价方式一定要与评价内容相适配。根据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对于不同类别的考核内容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运用、分析、评价、创新能力的考核,可以运用表现性评价,如在物理空间中让学生模拟真实的场景,或者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在信息空间营造真实环境。
3.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当前的评价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过程需要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除了必要的总结性评价,也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监测学生的学习轨迹,同时,结合信息空间中课程学习、资源管理、在线讨论、互动问答、练习测试、成果总结等学业数据,形成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科学评价 ,精准刻画学生的个体画像和群体画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
4.多元评价主体相结合
不同的学习空间带来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角色以及身份的多样性。主要的评价主体有教师、学习者、学习同伴以及家长。在物理空间中,学习同伴是学习者的同侪,但信息空间中的学习同伴则可能是任何人 ,甚至是未曾谋面的白领 、工人或老人 。物理空间中的学习者在信息空间中也可以扮演教师角色;信息空间也可为家长评价提供支持。因此,将不同的评价主体进行结合,有利于实现对学习者的多维、公正、全面评价,改善不同学习空间中的学习行为,促进学习空间之间的融合。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2020年第1期),原文有删节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杨现民等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