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智库首页 > 文章

硬核 | 国内外尚处于起步阶段,这所中国名校开启了未来智慧校园OMO教学与管理模式实践研究

来源: 中国教育智库网 作者:陈德收 时间:2020-09-10 文档编号:15997500814895

 

“学术界对基础教育阶段的OMO模式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以OMO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为抓手,积极探索未来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模式,尤其是教学与管理模式,将是富有改革创新思想、敢于创新担当的学校所要把握的先机。”

 

2020828日,在第五届中国教育智库年会·会前研讨会(上海站)上,北京一零一中副校长陈德收在分享关于“OMO教学与管理课题”相关研究进展时如是说。

 

今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在教育领域兴起。20206月底,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委托北京一零一中学,以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为研究基地,依托未来智慧校园研究中心100余所联盟校资源,将智慧校园建设与中小学应用相结合,开启了未来智慧校园OMO教学与管理模式实践研究。

 

在本次研讨会上,课题组主要负责人陈德收就该课题的若干知识点进行拆解,并将阶段性研究进展进行了分享。

 

 

北京一零一中副校长、OMO教学与管理课题”

主要负责人 陈德收

 

1

 

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

OMO模式未来需经历三个阶段

 

“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发展必然或者说必须要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刻不容缓;我国5G技术应用居于世界前列,为我们的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智慧校园逐渐取代数字校园,并逐步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所向。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日渐成熟,技术与教育充分融合并广泛地应用在教学中;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线上的技术手段为纯线下模式辅助提升效率,线上学习能满足多样化需求,加深学习效果;同时学习过程的可视化也让家长随时体验监督,提升了整体的用户体验。

 

OMO教育模式未来需要经历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基础是数据,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最长、学习数据沉淀得最多,信息化建设也更加完备。

 

2

 

我国智慧校园发展现状:

信息孤岛严重

 

面向未来世界,学校要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4C” 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还有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与模式,过去是以教为主,现在是以学为主,以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为主。但是我们不得不说的是,智慧校园建设现在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一)具有一定成绩:

 

1.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

2.部署了较多的业务系统。

 

(二)缺乏规划,信息孤岛严重:

 

1.技术架构各不相同,没有统一规范的信息和数据标准;

2.系统间数据不能直接共享与交换,造成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实时性无法保证;

3.进入不同的系统要记多个网址、用户名与密码,而且管理存储多套应用用户名、密码对安全也不利。

 

(三)缺乏合适的运行管理模式:

 

1.缺乏科学、实用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

2.信息系统管理员队伍不健全。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小学仍处于起步阶段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09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董事协会和美国TitleⅠ董事协会联合撰写了《学校技术工具资源指南》,从技术架构、软件和资源、在线协作、交流和编辑工具等方面做了设计和规划,描述了智慧教室软硬件资源的配置方式,并为师生在教学中使用的工具软件提供指导。

 

2010年,美国制订了《洛杉矶社区学院学区视音频智慧教室信息技术标准》,涵盖物理环境、信息化设备、相关软件系统的配置和标准等内容。

 

国外智慧校园研究主题主要包含三个:

 

第一,新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如美国马里斯特学院基于大数据技术分析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二,智慧城市框架下的智慧校园建设,如挪威科技大学制定了《校园发展愿景 2060》。

 

第三,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智慧校园应用,如意大利布雷西亚大学采用建筑能量模型,构建了低能耗的智慧教室。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情况来看,以“智慧校园”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文献检索,从2011310日到2020713日,共检到刊载的相关论文1968篇。国内较早进行智慧校园建设的高校有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对智慧校园进行建设的院校已近百所。

 

通过诸方面的文献计量和深度内容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仅供参考:

 

第一,智慧校园的主题研究逐年火热,但该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第二,研究队伍逐年增长,越发壮大,但活跃作者并不多,多数学者单独研究,还未形成团队合作。

 

第三,从研究主体成分来看,大学、高职院校和研究机构为现有研究的主要三类单位,中小学对该主题的研究极少。

 

第四,关于智慧校园总体设计和体系架构的研究很多,但是对智慧校园建设实施、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的研究不多,把OMO教学与管理模式实践作为研究对象放在中小学的智慧校园主题研究更是少见,发表的学术论文屈指可数。

 

4

 

智慧校园特征:

实现精准管理、精准教学、精准学习

 

“智慧校园”是一个中国词汇,Wisdom CampusSmart Campus 等在国外文献中均少见,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者为了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教育行业特点而提出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

 

具体来讲,智慧校园是指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提高学与教的效果为目的,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为核心技术,提供一种环境全面感知、智慧型、数据化、网络化、协作型一体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并能对教育教学、教育管理进行洞察和预测的智慧学习环境。

 

01

智慧校园的核心概念

 

“智慧”。“智慧”简单地讲就是聪明、智能等等,(引中华字典)聪明,智能,智谋,有才智,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说得再具体一点,是智力体系、知识体系、包括方法与技能体系、非智力的体系等等,观念与思想体系、审美与评价体系(闭环反馈系统)等内容组成。

 

智慧校园即智能校园,也就是具有对教育(事务)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包括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体系等等,观念与思想体系、评价体系、辅助决策。

 

02

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

 

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是有区别的,数字校园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包括网络、计算机、数字化信息平台、信息知识资源的整合共享为特征,实现教育教学与环境的数字化,强调的是解决信息化的校园环境。

 

智慧校园是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强调对教学、科研、校园生活和管理的数据采集、智能处理、为管理者和各个角色按需提供智能化的数据分析、教学、学习的智能化服务环境。它应该包含“智慧环境、智慧学习、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等层面的内容,而在这里更应该强调的是“智慧”和“智能”。

 

03

智慧校园的核心理念

 

通过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做驱动的方式,智能化的满足校园网络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功能服务。

 

1.以用户为中心。学校就是以学为本。

2.以需求为目标,这里强调的是使用者,而不是设计者的需求。就是指技术究竟能不能为我们教育所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需求。

3.满足个性化的功能服务。

4.技术让校园充满“智慧”,技术的功能和作用不可替代。

 

04

智慧校园建设的内涵

 

校园信息化建设呈现智能化、应用多样化发展趋势,多种技术和应用交叉渗透至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的智慧校园时代已经到来。

 

 

 

简单介绍其发展流程就是:


一是传统校园,主要是纸质和人工;

 

二是电子校园,主要是纸质、计算机、局域网与单应用;

 

三是数字校园,技术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出现电子化、分布式、互联网、IPV4、宽带网、多应用与单项控制;

 

四是一直到智慧校园的建设,成为智能化、云计算、3G/LTE/IPV6、物联网、全应用和互动式的校园。

 

05

未来校园的构成

 

也就是未来校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首先是智慧平台,有统一的数据中心、身份认证、门户中心;

 

第二是智慧环境,包括网络基础设施、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和绿色物联系统;

 

第三是智慧教学,有智慧教学环境和智慧教学应用;

 

第四是智慧管理,走班制管理平台、学生综合评价、学生生涯发展、教师研训平台、校园综合管理;

 

第五是智慧服务,智慧校园生活、智能报告厅、视频会议室、特色场馆(天文/校史)。

 

这是未来校园的基本构成。

 

06

智慧校园的三大核心特征

 

 

 

一是能为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第二,能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

 

第三,能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智慧校园建设的特征是服务每一个人、服务无处不在、服务随时随刻。

 

07

从技术视角:智慧校园建设的特征

 

包括应用系统、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管理体系和云计算等等,是互联、技术的综合应用和可持续。

 

智慧校园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构造智慧化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将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生活进行充分的融合,实现校园管理智能化、校园生活一体化、校园设施数字化、课堂教学生动化、家校沟通无缝化。

 

以大数据改变教育,实现精准管理、精准教学、精准学习。

 

5

 

OMO教育模式:

创造全新的学习场景

 

教育领域的OMO,简言之,是一种多场景融合、校内校外线上融合、线上线下互动融合模式。学术界目前对这一模式的概念尚无清晰界定。

 

OMOOnline-Merge-Offline,是线上线下的全面整合,线上线下的边界消失。

 

(一)是什么原因促成了OMO的出现?

 

1.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随时随地有数据连接,赋予了我们无处不在的连接能力。

 

2.移动支付渗透率提高。移动支付和信用卡不一样,信用卡有场景限制,很难想象用信用卡刷摩拜单车,而且信用卡也不能把数据反馈回来。

 

3.各种各样的传感器、计算机视觉感知、大数据,能够实时把现实世界的场景和行为数据化,从而做到进一步利用、挖掘。

 

4.自动化机器人、人工智能,让物流供应链流程自动化的能力。

 

OMO时代,因为有了上述四种能力的结合,整个世界都可以被实时数据化,数据世界赋能实体世界,二者完全重合,不再分割为两个场景。

 

(二)OMO即为“线上+线下”?

 

如果只认为线上线下加起来就是OMO模式,那就太浅层次了,OMO模式更多是深度融合和数据打通。这个数据打通并不是机构本身的线上线下打通,而是以一个学生为主体,打通其课上课下、校内校外、课中和课后作业等一个学生所有的行为痕迹数据,将其保留存储并一以贯之。

 

OMO商业模式至少要具备五个特征:

 

首先,线上线下的流量将双向交织;

第二点,线上线下相互赋能,体验相互交织;

第三点,催生去中心化、社交化的商业形态;

第四点,商家将拥有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运营和服务体系;

第五点,上述四点都是增强已有场景的服务能力,除此之外,OMO 还可以创造出全新的场景。

 

6

 

研究价值:

行动在当下,引领在未来

 

(一)学术价值

 

从当前中国知网的数据分析看,目前关于智慧校园的建设主要集中在高校,有关智慧校园在基础教育领域建设的研究,一是数量相对比较少,二是智慧校园的建设是目前教育技术学科中的前沿领域,关于智慧校园总体设计和体系架构的研究很多,但是对智慧校园建设实施、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的研究不多,把对象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智慧校园主题研究更是少见,发表的学术论文屈指可数。

 

本论文以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为研究基地,以未来智慧校园研究中心100余所联盟校为应用实践基地,将智慧校园与中小学校园建设结合起来,对智慧校园的研究起到良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二)应用价值

 

开展智慧校园OMO教学与管理模式实践研究,可以为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智慧校园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方法论指导,促进集团中小学智慧校园、以及未来智慧校园研究中心联盟校的完善与发展。

 

总结智慧校园OMO教学与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探究智慧校园理论模型,将推动全国中小学智慧校园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智慧化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课题研究是为了建设未来智慧校园,更主要是为了培养未来智慧型人才。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信息化应用的科技助力、需要应用全员参与、需要核心业务全面覆盖,以及包括生态的持续发展。

 

我们的研究在路上,行动在当下,也期待引领在未来。

 

 

 

本篇文章整理自北京一零一中副校长陈德收在第五届中国教育智库年会·会前研讨会(上海站)上关于“OMO教学与管理课题”的发言,已经过本人审校。

 

文字整理:王乙琨 马冉

扫一扫分享本页

上一篇:关于举办教育科技“战疫”优秀创新应用案例研讨会暨“教育大智汇”论坛的通知 下一篇:深扎根系,办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READ 推荐阅读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