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篇章,携手向未来!“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3周岁啦
来源: 未来学校研究院 作者:未来学校研究院 时间:2020-11-25 文档编号:16063146714986
回望来时路
我们步履铿锵
教育向未来
我们信心满满!
2020年10月10日,《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迎来了3周年。2017年10月10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未来学校研究院首次发布《计划》。3年来,为了追求更美好、更理想的未来教育,我们的不懈努力,也收获了丰富的研究、实践成果。
今年是实施“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的第3个年头,从71年共和国教育事业发展历程来看,3年时间如同历史瞬间,正是这一个个历史瞬间,汇聚成历史长河,奔涌向未来教育的星辰大海。
01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2020年9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诸多难题摆在面前,如何解决?唯有教育改革创新,从基础教育抓起,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
02
《计划》:聚焦儿童发展未来
面对经济社会转型、科技革命、新的全球化的局面,未来教育发展面临新阶段的挑战和责任。
从供给侧视角看,未来学校是学校渐进变革链条的一个新阶段、新层次和新的样态,未来学校要教会学生学习、合作、思考、创造、适应,要教会生活、职场、成长背后的隐性知识,以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世界,以更好推动素质教育,更好培养创新人才。
《计划》旨在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核心任务,聚焦基础教育领域和0-18岁儿童的发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应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面向未来推动学校形态变革和全方位改革创新,更好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更好推动素质教育,更好培养创新人才。
《计划》的主要目标在三个方向上:一是在理论上,通过本计划的实施,推动对教育、学习和创新的本质性问题的研究,建立推动学校这一教育的基本载体形成、发展、演化的理论框架,深化对教育发展和创新规律性认识,把握教育和学校发展的趋势。二是在政策上,通过本计划的实施,推动形成对于未来学校的社会共识,向中央和地方政府提出重大的政策建议,为未来学校的实践创设有力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三是在实践上,推动一批多种样式的具有未来创新性的中小学、幼儿园的建立,并使在这一探索中形成的具有广泛性的理念、资源、方案、技术、产品、服务等应用于从城市到乡村的学校。
《计划》认为,具备以下六大特征可以称为未来学校:一是绿色、智能和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二是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三是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四是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五是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拓扑结构;六是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系统。这标志着灵巧教育时代即将来临。
03
10万+学校、幼儿园和儿童中心将受惠
《计划》的未来10年中,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还将与合作伙伴一起投入1亿元以上的创新基金,加强对儿童领域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投入,丰富研究成果的产出;另外,将设立100亿元以上的儿童发展投资基金,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实验项目和专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动1000个以上示范性试验项目和创新项目,这些成果将惠及10万个以上的学校、幼儿园和儿童中心,成为未来学校建设的重要引擎,实现将研究成果的转化普惠予社会。
民族的未来在于儿童,儿童的未来在于教育。教育上的每个创新或许是探月中的一小步,但是河流汇聚成大海,树木汇聚成森林,所以,和我们一起,为国家,为民族,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贡献我们每一个人微薄的一份力量,让这样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成为改变未来的力量。
让我们携手共进,向未来!

扫一扫分享本页
上一篇:未来学校创新案例中心首份案例发布!——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跨学科学习模式实践探索 下一篇:日本教育减负:应试还是宽松,这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