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智库首页 > 文章

解密中国慕课现状 | 对话学堂在线和edX

来源: 麦可思研究公众号 作者:暂无 时间:2016-09-07 文档编号:14732127811020

浙江大学将在暑假期间面向6000多名大一新生推出“新生养成教育”慕课(MOOC)课程。新生可在暑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在完成所有章节和测试后可获得0.5个学分。目前,很多高校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翻转课堂”,青年教师需要更加主动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

慕课(MOOC,全称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自2012年在美国兴起,其中高等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三驾马车”分别是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MIT)联手举办的edX,斯坦福大学教授创办的Coursera和Udacity。2013年清华大学加入edX平台,成立了学堂在线。Coursera与果壳、沪江等中国网站达成战略合作。高等教育出版社也与网易携手推出了中国大学MOOC。2015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了7项重点任务,其中就包括2017年认定1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认定3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那么慕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不同类型的学校在慕课开发与教学中需注意什么?慕课平台采集到的数据如何用以改进教学?慕课与近期的创新创业教育等能否结合?应该如何评价慕课?围绕这些问题,麦可思专家郭娇与清华学堂在线副总裁杜海、edX驻中国代表刘俊杰进行了讨论。

郭娇:先请您介绍一下慕课的核心理念。

杜海:慕课的核心理念是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全球共享。学堂在线的短期目标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方便快捷地接触到这些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长期来看是让中国的教育资源在全球都能接触访问到。所有我们做的事情——计划、产品设计、开发、推广都是遵循这个理念往前走。

再往细了说,我们是在往两个方向走。一个面向高校,希望把高校的探索,尤其是一些培养过程里的改革,在这个平台上落地。这个方向包括我们整个SPOC(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产品,就是我们邀请高校来学堂在线(xuetangx.com)开课,他们的学生可以来选。

郭娇:关于SPOC有没有具体的例子,就是已经在高校实际应用的案例?

杜海:有。刚才谈到培养过程的改革,其实高校的诉求都不一样。清华、北大及C9高校,改革主要是教学理念的变化,偏探索性质,跟国际接轨程度也比较高,步子迈得比较大。比如说大部分课程都在线上授课,线下组织翻转课堂或混合式教学,老师组织3到5次答疑或辅导,看是不是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自学能力要比较强,对网上资源去找去看去提问,让线下的翻转课堂质量非常高。学生把这些问题找出来,老师就不用自己再去找了。

“211”高校的诉求不太一样。学生自学的驱动力相对弱一点。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承担很多引导的作用,要规定学生在下周讨论前需要把哪一章哪一节都看完,必须提出3个问题等。另外,比如清华的课程是为清华的学生设计的,如果应用到其他高校,需要增加一些前置课程作为给学生的补充资料,要求学生都预先看完。有时甚至这样还不能直接翻转,老师要在课上把重要的知识点给学生过一遍。而且还有学生没看或有遗漏的内容,老师还要举些临时的例子。整体上来说,“211”高校主要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高职高专的诉求就更不一样了。有种做法就是老师先选20个或50个学习积极性最高的学生,让这些学生组成一个小型的翻转课堂。这跟清华不一样,清华大学刘震老师的思政课,3000多学生中,1/3都选了线上课程。在高职高专更适合的做法是组织一个小的群体,让积极性和自我驱动力高的学生先试点。比如清华大学于歆杰老师的电路原理这门课,先在南京大学这样的C9高校试点,然后在青海大学这样的“211”高校试点,再在贵州理工学院这样的二本试点。每一所试点高校都会针对自身特点,把这门课的线上线下教学做些变动,包括增加习题,选拔学生来参加等。老师的角色也不一样,清华的老师主要是解决问题,学生来提想法;“211”高校的老师还得“带”;高职高专的老师就不仅是“带”了,还得“抓”。这就是我们过去一年多在不同层次的高校去做混合式教学试点发现的一些现象。不是说一套很牛的老师做出的慕课就适用了,落到每一个不同的学校,里面要改动的东西还是很多。怎么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制”更适合的学习方案?这是我们往前走的方向。

郭娇:谢谢分享,这种定制化方案的确很重要。不知道edX有没有相关的经验?

刘俊杰:edX的使命我们用三个r来表示,即reach,research,residential。reach指的是我们希望我们的课程能够触及更多的人,希望全世界那些接受不到优质教育的学习者都有机会免费向世界一流名校的教师学习。

research指的是研究。作为一个NGO(非营利组织),我们非常看重如何通过新科技与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方面的创新,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以及改进今后教学设计的方案。最简单的例子是一个叫ab-test的随机试验,教师把学生随机分为两组,不同组的学生获得的学习体验略有不同。例如A组学生看到一段10分钟的课程视频,B组学生看到两段5分钟的视频,内容是完全一样的,通过学生的表现我们可以比较长视频和短视频的效果。又比如AB两组学生观看同一段视频,B组学生在看视频之前收到老师给的一个启发性问题,带着问题去看视频,这时候我们可以比较这个启发性问题是否提高视频观看效果。因为MOOC的特点是有大量的学习者参与,并且后台能够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所以通过分析很快就能比较出不同教学策略的优势,这与传统线下的教育研究相比是个飞跃性的进步。除了随机试验之外,我们的研究人员还想出了许多有创意的研究方法从各个维度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以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改进未来的教学。

residential指的是除了造福全球其他地区的学习者之外,开课学校也希望利用MOOC创新来改进他们自己校内的线下教学。一方面通过线上课程收集大量数据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利用MOOC的优势来改造线下的教学模式,例如翻转课堂,让学生回家看讲解概念的部分,把原来上课的时间用来讨论或者答疑,给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其他机构也可以申请购买edX课程的授权,在线下进行教学,用于高校的翻转课堂或是企业的员工培训等。

郭娇:教育部在2017年前要认定1000多门国家精品在线开发课程,到2020年要认定的数量达到3000门。你们在慕课的开发或教学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杜海:其实核心还是资源共享。全国这么多高校都有优质的教学资源,但是有个问题是不知道如何把这么好的资源变成一门“慕课”。到目前还没有一个轻量级的解决方案。以清华为例,最开始制作的那五门课里,制作成本最高的一门课都接近200万了。即使现在有些经验,成本已经降下来了,一门课的制作成本还在十几万到几十万之间,有专门的课程录制团队跟老师配合,有导演去设计,有化妆师,有编剧编写各种脚本,有后期帮老师重新编排制作。现在有很多团队帮老师直播课程,但质量相对差一些。我们认为在初期还是要精品化,把老师想讲的内容尽可能表现得更好一些。

刘俊杰:从长期来看,如果在线课程需要用这样重量级方法来制作,扩展性就会差一些。目前我们在研发一些方便老师把课件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的工具,edX原来也有跟谷歌合作的course builder。但是如果完全由老师自己来做,出来的东西相对质量要低一点;找一个团队帮老师拍,帮老师做,成本价格又会比较高。总之短期内走精品化路线,长期需要研发给老师的工具,例如拍摄过程中的多角度,一个摄像头录电脑屏幕,一个拍这个屏幕上的某个区域,一个拍老师,这样最快地做出来,这是大势所趋。

edX平台会有一些来自中国地区的加盟高校,例如清华、北大、港大、港科大等,他们会选择优秀教师来开设中文或是英文的MOOC,在edX平台上开放出来,与全世界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学习者们共享。edX会提供项目经理给开课学校提供全程支持,包括如何设计、上传、运营课程的培训及课程的推广等。我们每年有全球合作伙伴大会,这时候全球所有的开课机构都会汇聚一堂,讨论开课经验,分享研究成果,一起提高未来的教学设计。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个叫作edge的平台,是供教师进行SPOC、翻转课堂等小规模授课使用的。

郭娇: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假设学堂在线与高校合作SPOC,各自的分工是怎样的?

杜海:刚才提到推动高等教育理念上的改变,如果高校有新的想法,可以用学堂在线这个平台做更大规模的一种尝试。如果高校想只针对自己的学生,就可以搭建一个SPOC平台来落实,完全掌控上什么课,上哪些内容,指定哪些学生可选,并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相关数据。现在只要在“学堂云”上提出建SPOC的申请,就可以由学堂在线帮助建设。这也是用的open edX系统,跟前面提到的edge是一样的。

郭娇:刚才提到了数据,请两位分享一下利用在线教育平台收集回来的数据,尤其是学习行为数据,对教务处等高校管理部门或者对开课的老师有什么帮助?

刘俊杰:edX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了记录,后台会生成大量的学习行为数据,如学生观看视频、做题的时间,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学生参与论坛活动的积极性,等等。研究员与授课教师会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例如有一道题目的正确率是10%,而其他题目的平均正确率是60%,那么这道题是否设计有问题,是重点概念没有在视频里讲解清楚,还是题目表达不清,抑或是什么原因。又例如有些课程里学生只看视频不做题,或是只做题不看视频,那么这又说明了什么,教师是否有改进的空间。此外,教师可以主动进行之前提到的ab-test随机试验,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索最有效的教学策略。除了传统的定量分析之外,我们的研究员还想出了许多定性分析的方法,例如通过分析论坛区成千上万条帖子的大量文本,提取出10个关键主题词,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对课题知识的掌握程度,等等。

杜海:如果把数据延展开,涉及的范围很广。我们可以把跟学习相关的数据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与学习过程相关的数据,包括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视频看了多少,作业做了多少;第二类是个人信息,包括学生在学校里的信息,包括同时关注了哪些课程、哪些书籍等课堂之外的数据;第三类是知识领域的数据,就是这个领域包括哪些知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们专门有个大数据团队就是采集这三类与学习行为相关的数据,把学生课堂内、课堂外以及所学科目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打通,为三类目标用户提供服务。第一类直接用户是老师,让他们知道教学是否按照预期进行,用a/b test来看哪种讲授方法更好,看学生是否跟上进度,学生是否遇到什么问题。第二类是学生,有时候我们比学生自己更了解他们。学生可能以为自己偏理工科思维,喜欢用公式、数字来表述,但根据学习数据分析,发现他们其实更偏向直观、感性、概括的教学方法,理解得更快。这些都能从习题、考试等学习行为数据里总结出来。我们会帮学生做一份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例如从某个知识点开始,更适合向哪些知识点扩散;或者更适合用视频、大段文字或强互动的方式来学习。第三类用户是高校教务处、院系等部门,可以根据学习数据来看这些教学大纲是否合理,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否合理。目前已经上线的是针对教师这个群体的数据分析工具,面向学生和面向高校的还在开发中。

郭娇:2015年高校还有一个工作重点是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知道学堂在线和edX是否有相关资源或实践推荐?

刘俊杰:edX上有许多创新、创业类的课程。比较火的是一个来自MIT的创业系列课程,从创业101和102一直开下去,通过分解创业的步骤来帮助大家掌握创业的秘诀。这门课程提供中文字幕,并且也授权给学堂在线,在学堂在线的网站上授课。这套课程有意思的一点是教师会邀请之前在MIT校园里上过这门课程的MIT校友回来分享他们的创业经历,如何用课上学习的理论在现实中取得成功。此外,来自全球最优秀的学生还有机会受邀到MIT校园里参加创业培训营,可以结识创业伙伴,接受老师针对性的指导,还有机会见到投资人,获得融资的机会等。

杜海:学堂在线目前推出了“中国创业学院”系列课程。这就像一个频道,是我们与清华经管学院、x-lab等合作打造的创业系列课程,可以帮助解决创业阶段遇到的各种问题。课程要么由清华经管学院讲创业创新的教授开设,要么请一些领域里的业界专家“大牛”来讲,包括投资人等。这个系列的拍摄比较有意思,不像传统课程是教授主导,以教学大纲为主,最多有几个助教或请几个嘉宾。这个创业系列不是一个老师主讲,从头讲到尾。

MIT创业101的课程在学堂在线上很受欢迎,开课时间比较早,积累了一些学员,口碑也好。“中国创业学院”比较新,共有四大领域28门课,但大多数还在开发和报名中,目前上线的有两门课。课程内容包括创业最开始的想法、想法的价值、投融资、团队、执行力、股权分配、组织架构等。但并不是严格的一条线,可以根据创业所处的阶段跳过一些内容,有选择地去上课。

郭娇:谢谢分享这些信息与资源。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慕课?

刘俊杰:一个是课程的分数到底代表什么,是课程质量高,还是容易通过,还是趣味性强,还是什么,标准并不清晰。有些学生因为视频速度慢给课程打低分,也有学生因为看不懂英文给英文课程打低分,有一些这样的情况就使得这个分数很难被解读。课程评分如果从不同维度(比如课程的难易程度、专业性、所需时间/努力等)打分,对学生帮助的信息量更大。

杜海:是的,对于艺术类或其他主观性比较强的课程,如果你不喜欢某种观点或内容,很可能就给这门课打一个很糟糕的分数。学生在打分的时候没有清楚的说明,究竟是评价课程质量还是其他,这样打出来的分数有多大可信度?最好是一个跟慕课各提供方都没有战略合作的机构来评价更公允一些。

扫一扫分享本页

上一篇:“互联网+”下的小学创客教育整体模式 下一篇:日本教育减负:应试还是宽松,这是一个问题

READ 推荐阅读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