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智库首页 > 文章

王斯敏: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智库建设

来源: 中国教育智库网 作者:王斯敏 时间:2016-12-28 文档编号:14829259941968

12月26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指导、中国教育智库网主办的2016第一届中国教育智库年会暨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起成立了中国教育智库联盟,开启“智库+”时代。


《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副主任、《智库》版主编王斯敏作主题分享,以下为分享原文:

今天分享的内容是互联网时代的智库建设与发展,主要包括中国智库建设的总体情况,高校智库建设特征和互联网时代智库影响力提升的途径。

一、2015-2016年中国智库建设的总体状况

有观点认为,国家政策层面的中国智库建设的起步并不是非常早。2014年我们迎来了智库建设的春天,2015年逐渐升温,到了2016年,中国智库建设似乎进入了夏天,热度非常高。支撑这种热度的表现主要有外部环境和智库内部建设两个方面。

(一)从政策体系和外部环境来看,智库发展大环境的政策体系在不断地完善。

智库作为资政建议的供给方,而决策层是智库成果的需求侧,需求侧需要做很多努力来为智库的建设创建环境。这一点近两年内体现得非常明显。2015年可以说是智库建设政策的一个丰收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国智库新型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审核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方案,确定了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同时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配套方案,成立了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各部委、省市、行业也在进行智库建设意见的拟定,具体措施的出台和落实。

与2015年相比,2016年在政策层的的突破似乎不多。实际上,党和国家对于智库建设政策环境的改善,从未停止,甚至到了非常务实的层面。2016年以来,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到关于资金管理的一些政策,再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教育部连续出台了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为智库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配套支撑。虽然政策的落实可能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渐进式的过程,但在政策环境上,为智库建设提供了利好。

(二)从智库内部来讲,智库自身也在不断建设,体制和机制也在不断创新,资政研究的成效和影响不断加强,社会影响力日益提升,在引导舆论、启迪民智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强。

2015年,智库建设有三个突出特点:首先是大量的新兴智库涌现,呈井喷式增长。其中有新型的智库机构,也有一些转型机构。当然,在智库热的情况下,的确存在跟风、贴标签、挂牌的现象。第二点,智库对于研究领域的专业化、针对性的追求,特色化的确立更加清晰,专业型、特色型智库成为普遍追求的方向,综合性的、大而全的智库不再是建设目标。第三点,除了新建智库之外,原有智库都在不同层面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和转型,这成为主流现象。

2016年,这三个特征还在延续和深化。各类智库纷纷完善治理体系、组织架构,实现自身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在人才评聘、经费筹措、科研管理等方面也都在试水体制改革。在各项政策利好的推动下,中国智库突破体制机制的桎梏、释放活力、转型升级的势头已成为事实。虽然有观点认为很多改革还没有触及到要害,还没有碰到关键,但是假以时日,这些可以得到改进。

除了体制机制的改革,智库在资政研究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智库紧紧围绕国家社会发展的要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既有前瞻预判,又有务实方案。第二,在智库研究的方法论层面,智库普遍重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适用性。第三,在辅助决策的类型上,逐渐多元化、多样化。比如,除了做内参、递报告、提方案、参加座谈、文件起草、制定等之外,还有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政策研究和阐释。

除了资政,智库另一项很重要的职能是启民。决策咨询是对上的,启民是对下的研究。民众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知识储备,但是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智库应有所动作,为民众做出透彻正确的解读,传递前进的信心。此外,智库外交已经在公共外交群体中凸显出自身的特色,已经形成特色的外交群体。

二、高校智库的建设

据统计,2015年高校智库累计提供咨询报告4.3万多份,其中2.2万多份被不同层级采纳,超过半数。很多高校智库都有自己鲜明的品牌活动,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现象。2016年高校智库除了在资政启民、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作用之外,更重要和具有长远意义的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争论和思考,高校智库开始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整个高校体系里应有的地位和使命。对于高校该不该建智库,怎么样建智库,存在比较多的争论,但实际上高校建设智库潜力最大,能够发挥的长远作用和战略意义应该也是最大的。一方面,高校智库的运营体制逐渐多样化,不但有一些研究室、研究所等单独机构,也搭建起来一些以研究分享、资源共享为特征的平台,既有校际平台,也有与校外联系的多元建制的机构,越来越具备现代新型智库的因素和灵活的体制。虽然只是一些萌芽,但带有未来色彩。另一方面,智库也日渐成为高校新的领域和学科建设的一个增量,不是剥离于高校原来的主业、独立于科研教学存在的,而是成为推动高校新一轮改革的有利抓手和突破口。

当然,在短时间内,高校智库的成果和政策匹配度会较低,在人才晋升、成长、评价等方面存在较多障碍,高校智库内部的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很难理顺,这些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现在有了较好的开端,我们对此依然给予很大的期望。

在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中,只有6家是高校智库。为什么是这6家?至少有三点原因:首先,这些智库都有强有力的首席专家、领军人物。领军人物对高校智库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带领智库打造强有力的、有梯次的、成长型的研究团队;第二,专业化、特色化的研究方向,比如中山大学的粤港澳研究、武汉大学的国际法等等。第三,创新的机制,比如国家发展研究院汇集全校资源打造智库平台,有很多创新的做法,这也是很多高校建设智库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三、网络时代的智库影响力

实际上,从2014年开始智库联盟已经成为智库建设的趋势。以往的智库机构往往是单兵作战,而如今决策咨询的需求越来越高,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跨学科、跨领域已经成为事实,所以很多的智库意识到抱团作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始建设联盟。大概分为几类,一是区域性的智库联盟,比如山东智库联盟、湖南智库联盟;二是行业性的智库联盟,比如上海的高校智库联盟等;三是主题内的智库联盟,比如围绕“一带一路”涌现的联盟机构;此外还有国际化的智库联盟,比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搭建的丝路国际智库网络等等。这类联盟增强了协同创新的能力,能够集中资源优势,促进人才交流和流动,同时还希望改善智库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重复建设的现象。但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实质性地将松散的联盟联合起来需要克服的难题。尽管以往做出了一些探索,但是今天成立的中国教育智库联盟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探索和贡献。

如何增强智库的网络影响力,对于智库的发展非常重要。一方面要搭建和强化自身的自媒体平台,加强网络传播手段;另一方面要更好地与大众传媒衔接,利用大众传媒搭建渠道。今年7月12日,我们与南京大学共同发布了的中国智库网络影响力报告中提出了智库网络影响力评价的雪球模型。这个雪球模型包含三方面评价指标,一是智库网络资源指标,二是智库网络传播能力的指标,三是智库网络交流能力的指标。通过这三种指标联动作用,反映智库的网络综合影响力。

作为媒体,我们将利用搭建起的平台,与大家更加紧密地联系,让我们的联盟、共同体能够实质性地连起来。

谢谢大家!


扫一扫分享本页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READ 推荐阅读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