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智库首页 > 文章

计算力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中国教育应如何助力想象力发展

来源: 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张志泉 陈振华 时间:2019-04-22 文档编号:15559199714175

精彩导读

 

当前我国儿童想象力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方式、评价的影响与束缚而差强人意。比缺乏想象力更可怕的是很多儿童不认为自己拥有想象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与反思。

 

作者:

张志泉,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陈振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审,博士生导师。

 

想象是沟通现实世界与未知或可能世界的桥梁,人们通过创新与行动可以把想象中的世界转变成现实世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想象力水平无疑会对未来世界形成与生活变化产生巨大影响。而学生的想象力何以生成则受教育者想象力水平、对想象力态度的影响。教育者的想象力水平就如承载着学生想象之舟的流水,流之弥远,行之愈远。

 

然而,当前我国儿童想象力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方式、评价的影响与束缚而差强人意。“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虽然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比缺乏想象力更可怕的是很多儿童不认为自己拥有想象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与反思。

 

01

何谓想象力,中国人真的缺乏想象力吗

 

(一)何谓想象力

 

想象力是什么?通俗讲,想象力是个体通过想而改造、重组表象,在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想象力本质上是一种思维和情感的灵活性,即一种依据情境条件,充分调动适当的感官要素(听、触、视觉等)、情绪要素及智能要素(观察、记忆、推理能力等),在多种思维方式(具身、隐喻、发散思维等)和情感方式(具身情感、自控性情感、移情等)之间自由切换以便解决情境问题的综合性心理能力,可分为认知想象力与情感想象力。格里高利•克里等学者把“想象力”分为创造性想象力(意想不到和反传统的方式组合观念)、感官想象力(在没有适当刺激情况下拥有的类感觉经验)及再创造想象力(脱离传统经验而以不同的视角去思考和体验这个世界的能力)。美国社会学者赖特•米尔斯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社会想象力并将其界定为一种“从超越熟悉日常生活角度思考自己并从全新的视角看待日常生活。为了能发展这样一种技能,你必须能将自己从一种情境中解放出来并以一种可替代的观点看待事物”。

 

在土耳其语中,想象力的同义词是hayal,该词起源于阿拉伯语heyl。在阿拉伯语中是马的意思。因此,在土耳其文化中,想象力被描述成一匹能驮着自己的主人前行并超越宇宙边界的马。由上可知,超越传统、破除思维屏障、能天马行空去联想是想象力最为显著的特质。基于想象力的创新性,有学者把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照起来说明想象力,认为想象力是描绘一些不存在的事物的能力,创造想象力尤为如此,而创造力则是把想象的事物变成现实的能力。这在某种程度上点明了想象力是创造力形成的先决条件。想象力是一门构造内外世界的艺术,丰富的想象不仅将个体内心世界装点得绚烂多彩,同时也能将几近贫乏、枯燥的现实世界想象成可以通过修饰而色彩斑斓的世界。

 

(二)中国人真的缺乏想象力吗

 

有人说中国人缺乏想象力是因为近现代重大发明、发现大都源自西方而鲜有中国人的贡献。但如果回顾中华文明,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中国人并不缺乏想象力。在任何领域,中华民族都展现了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想象力。在文艺作品中,《西游记》中塑造的各种妖魔鬼怪的形象、孙悟空的腾云驾雾和七十二变的幻象,《山海经》里描述的山川、异兽、药物、巫医等,保存的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等无不彰显中国人想象的魅力;在美食制作上,任何民族、国家都无法与中国人相媲美,各大菜系、各种烹饪技巧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文化领域,中国的诗赋、小说、戏剧、乐器、书法、歌舞、民间技艺皆是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的展现;我国的中医学更是博大精深,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在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发明中,造纸、火药、印刷、指南针、造船、建筑、纺织、服装等无不证明着中国人所具有的超凡想象力。

 

中华文明在西方近代文明面前看似落后了,于是有人归咎于中国人缺乏想象力,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如果我们静心思考,不难发现不是中国人缺乏想象力,而是中国人的哲学观、善良与勤劳的民族特性规约其想象力弥散的方向。在哲学上,中华民族秉承人与自然的和谐观,无意以自身想象去破坏自然生态。由于善良,作为最早发明火药的民族并没有挖空心思将火药转化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由于勤劳智慧,中华民族乐于用自己勤劳双手创造灿若星空的艺术瑰宝。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缺少的不是想象力,而是引领想象发展方向的机制与对束缚、制约国人想象力体制、文化的解除。那么是什么制度、文化限制了国人的想象力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将视线转向我们的教育。

 

首先,成人对儿童未来的期待限制儿童的想象力。童年时期是想象力形成的关键期,义务教育以来体制下,几乎所有儿童都要进学校接受教育,如何对儿童进行教育也就成了儿童想象力能否形成的关键。如何教育与受教育的目的有关,虽然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造就四有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但你若问自己、问儿童的父母、问老师,我们都心知肚明,我们让孩子接受教育都有其功利目的,那就是考个好成绩,进重点高中,考重点大学,毕业后进有稳定收入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知名国企。而这种功利目的达成凭借的是学生在每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要考出好成绩无疑要学好教材中的知识。因为中国的考试基本是教材中有什么、考试就考什么,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如果不是这样,教师也成不了好教师,学生也成不了好学生,最后也只有被淘汰的份。按某些家长的说法就是“学也就白上了”。在此种教育现实中,学生若“胡思乱想”,不依据标准答案答题,最终也只有被淘汰的份了。而基于此,想象力的价值则被漠视了。

 

其次,人才选拔与评价制度限制儿童的想象力。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时不完全看学生的学历、毕业学校,而多是看能力。比如给应聘者一个问题看其能否解决,让其做一件事看是否能做好。基于此因,当笔者问美国一些大学生选择进某一所高校学习的依据是什么时,他们的回答很直接,那就是这所高校能让他学到、学好他感兴趣的专业,能对他们进行量身定做的培养,至于这所高校的世界排名如何、是否知名似乎不是很在意。高校选拔学生似乎也不是完全像我国一样依据学生总考分的高低,而是依据学生在中小学学习过程中有哪些非同一般的表现。既然如此,美国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的中小学根本就没有全国、全州、全市统一的教材或考试,而是在教室放置了大量的图书任意由学生依据兴趣有选择性地学习。同一教室内培养的学生的知识结构、爱好兴趣各不相同,所有学生想象力的范围与空间就可想而知了。但在我国这种统一教材、统一试卷、统一教学以分出成绩高低的教育对想象力生成上的不良影响也就不言自明了。

 

再次,中国儿童的生活时空的局限限制了其想象力。中国的幼儿园大多空间不大,幼儿只能在有限空间中活动。而在中小学,学校的大小暂且不论,单就学生从早晨7点半一直到下午4点至6点被关在教室,回家后则又被大量书面作业所束缚而无暇玩耍,无暇到野外徜徉这一点上,学生想象力的生成就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想象力的生成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同时需要有激发表象组合、重构的问题和任务情境。而当学生无暇四处张望、徜徉、玩耍且又无暇顾及兴趣的发展时,想象力的发展就被搁置了。

 

02

想象力何其重要,为什么要关注想象力

 

(一)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原生动力

 

由于想象力是在现有事物、现实世界表象的基础上依据内心期待、渴望、向往而构造出新的表象、图景的能力,现代社会任何产品设计、制造无不与想象有关。因而想象不仅是世界变革的原生动力,同时也是人们超越现实、实现梦想的重要路径。古往今来,有多少儿童因为想象召唤而成了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圣诞节莱特兄弟的爸爸给他们带回了一个‘蝴蝶’玩具,爸爸告诉他们,这是飞螺旋,能在空中高高地飞去。‘鸟才能飞呢!它怎么也会飞!’威尔伯有点怀疑,爸爸当场做了表演。只见他先把上面的橡皮筋扭好,一松手,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向空中高高地飞去。兄弟这才相信,除了鸟、蝴蝶之外,人工制造的东西,也可以飞上天。于是,弟兄俩便把它拆开了,想从中探索一下,它为何能飞上天去。”牛顿因看到苹果落地而想象地球引力的存在。爱因斯坦因始终保持童真的想象而提出了相对论。凡此种种,无不表明想象在促成新成果、新发明产生中的重要作用。

 

(二)想象力被视为创造性工作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

 

古往今来,想象被圣人先贤视为成就人生必不可缺的重要心理品质。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狄德罗说:“想象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科学家,成为有思想、有理想的人,真正的人。”列宁说:“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能发明微积分。”雨果说:“没有一种心理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就遇上了想象。……对于思想呆板的科学家,我是不大相信的。”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由上可见,想象不仅能使人从已知推出未知,从现实看到未来,将缺失变成完美,同时也助推着人们走向一个期待中的世界。

 

(三)想象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智慧是人类合乎人性的真理性认识。对内表现为对内心世界的刻画与省察,对外表现在处理事务时的策略与方法。想象力则是智慧的一个重要成分。想象力不仅将个体的内心世界装点得绚丽多彩,同时也以移情的方式深入他人的内心世界或依据事物的规律推理出事物的发展趋势。正如道家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依据、合规律及合目的的想象不仅帮助个体发现自我、他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可以洞察外部世界的规律。想象力也是表征人类智慧高低的一个重要维度,它和抽象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一起构成了人类智慧的双翼。因为有了想象力,人们才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可以肯定,人类智慧的发达、科学的进步、文化的繁荣、艺术的创新,哪一样都离不开想象力。

 

想象力不仅是认知智慧的一维,同时也是情感生活的一维。想象力正如生活的调色剂,它能把人们的生活调配得色彩斑斓、有滋有味。也许人们拥有相同的经历,遭遇相同的事件,获得相同的财富,然而不同的人的体验和感受却大相径庭,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在于各人的想象力不同。缺乏想象力的人永远也不可能获得一种超越当下现实的感受,永远也不可能拥有心理学家所说的“高峰体验”。

 

(四)想象力是学生各科学习不可或缺的品质

 

对于学生的各科学习而言,想象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想象力,很难理解文字符号背后的意义,很难理解教材中的图形、数据,就是写作文也显得干巴巴的,不会有形象生动的描写。有位语文教师说:“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都需要想象,想象能使读者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共鸣;能使作者文思纵横驰骋,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历史教师说:“想象是通向历史的桥梁。不借助想象,学生就无法突破时空的局限和认识局限,也就无法构造出与历史原型相符的历史形象来。”这样的话,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如果不能与认识客体融为一体,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历史中去“神游”古人的世界,自然也就达不到使心灵在主体与客体的结合中去发现历史真谛的学习境界。物理教师说:“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概念、定律、法则和理论都是以广泛、具体的材料和生动、丰富的现象为基础的。学习物理,如果缺乏具体现象的支持,得不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辅助,抽象思维就难以进行,创造思维能力就难以发展。”由上可见,想象力对学生的学习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然而,并非认识到达了哪一步,实践就走到了哪一步。“当我们一味强调幼儿读写算的能力时,我们有必要重申创造力、想象力本身的价值以及它们对于学习其他领域的作用。我们必须抵制任何试图削弱或限制人们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做法。”

 

在学习方法的改进上,想象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例如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想象可以与回忆结合起来。把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知识想象成9个抽屉的家当,借助回忆去定期清点每个抽屉的知识,缺则补、乱则理、浅则深、错则勘。借助此种想象不仅能牢固、清晰地记忆每个学科的知识,同时也因避免重复学习、题海战术而保护了身心健康。又如通过将每个学科知识想象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而将学科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各学科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元认知能力及思维的可视化。

 

03

想象力何以生成,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应该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还是美好生活体验的重要支撑。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措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不过,想象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行。那么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课堂教学中如何满足想象力发展的条件呢?

 

(一)以丰富表象奠基儿童的想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力发展的首要条件是主体(人)本身具有一定的表象储备。想象的内容往往超越时空,但一切想象中新奇形象的基础都来源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即“表象”)。也就是说,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材料。表象的积累是发展想象力的基础,没有表象活动就没有想象力。如先天失明的人,不会有对颜色的感知,也就不会有以视觉表象为成分的想象;在平原生活的人,也难以体会“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意境。想象与表象的关系是“表象越贫乏,其想象也就越狭窄、肤浅,甚至失真”;反之,表象越丰富,其想象才会越广阔、深刻,想象的内容才会越具体、完善。所以,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只有表象选择的多样性,才能为发展想象力提供广阔的天地。再者,想象不仅依赖于表象的数量,而且也依赖于已有表象的质量,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直观材料愈丰富,想象的内容就愈生动愈正确。一般说来,作为想象力发展基础的表象,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和记忆形象具体的东西后形成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比如去博物馆参观,到郊区游览,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走亲访友等,都有利于其形成丰富的表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仍然可能形成鲜明生动的表象。比如采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就可以增加事物的表象。在语文、地理、历史、数学等学科教学中,可以把有关知识、各种事物面貌、各种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等用传统的图片、照片形式,也可以用幻灯、录音机、摄像机等现代化设备全方位展示出来,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课堂教学不仅可以直接丰富学生的表象,更可以增加语言文字的积累,这同样有助于想象力的发展。因为想象以形象形式为主,但离不开语言材料,特别是需要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将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时,语言材料起重要作用。因此,要让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积累。特别要理解词语的意义,要把词语和相应的事物、现象等结合起来记忆,这样词语就不只是一种外壳,且有丰富的内涵了。这样在想象时,就可以增加想象的细节和丰富程度。

 

(二)以原型启发引导儿童的想象

 

人的想象和发明创造都需要一些事物的启发。这种事物与想象及发明创造的事物有相似之处,故称为原型。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主要是原型与所要创造的东西有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通过联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原型如果具有鲜明、生动、形象的特点,那么,它就更容易给人以强烈的刺激,触发人们去想象。因此,让学生观察、感受不同事物(仿真模型)可引领儿童的想象力朝不同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去观赏自然界的花鸟鱼虫可激发其仿生的欲望;让儿童拆装各种仿真模型(飞机、火车、枪械及各种现代机械设备)可激发儿童的模仿与创新欲望等;让儿童阅读与仿写各类题材的范文可助推儿童形成各类文体的表象,迅速提升写作能力。让儿童去亲历各种场景、参加各种活动可增强儿童的生活想象力等。

 

与原型启发有关的是文字符号理解力。因为,再造想象意味着,语言文字和图像符号等构成的文本中已经存在着某个形象或故事情节,只是要等待读者再在自己头脑中把那种形象或故事情节“翻译”“反映”“解读”出来并形成各种场景而已。在这个意义上,儿童要有再造想象的能力,就必须能够理解语言文字和图像符号的能力,没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没有储存一定的图像符号,就不可能形成再造想象。

 

同时主体应具有组合改造表象的能力。因为,虽然创造想象所建立起来的形象和故事情节是崭新的,原来没有完整地存在过的,但在这所谓的“崭新”形象与故事情节的多个构成要素中,有的以碎片的形式、有的以整体的形式曾经在某些地方出现过。创造想象就是把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碎片”或“整体”,加以组合改造,从而形成“崭新”的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过程。比如鲁迅就说过:“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在山西,是一个拼凑成的角色。”

 

(三)以任务驱动与问题情境催化儿童的想象

 

当人们遇到一些难题需要解决,或面临一些任务需要完成时,就有必要去发挥聪明才智,展开想象的翅膀。我国在被国际封锁、科研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以钱学森、钱三强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利用想象与智慧的力量出色完成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交给的原子弹研制任务。在中小学教学中也可以通过设置各种任务与情境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成为学生想象的“触发点”,直接刺激学生去想象。例如某个事件、某个人物、某些词语、某个情节、某个画面,都可以引发联想和想象,它们就是想象的“触发点”。

 

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情况需要学生去想象,比如一些艺术作品中的空白,正是需要学生去想象“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地方。这些“空白”也可以被看作想象的触发点。比如有开头无结尾、有结尾无开头,以及不完整的故事情节中就存在空白,需要去填补,也就是需要去想象。教师们通常使学生写想象性作文,续编故事等,就是利用了“空白”这种想象的触发点。有时,学生也许不能察觉到这种空白,这就需要教师去提出一些明确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学生要解决问题就需要发挥想象力了。因此,问题也可能成为教学中的刺激学生想象的触发点。比如在上课时,教师问学生故事的结局“可能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去想象是很有意义的。

 

总之,关注儿童的想象力,依据想象力形成的规律及特点,根据儿童发展需要为想象力生成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与情境是培养儿童想象力的努力方向。

 

扫一扫分享本页

上一篇:除了三尺讲台,教师还应有优雅而诗意的教育生活 下一篇: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READ 推荐阅读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