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智库首页 > 文章

“同上一堂课”大水漫灌:我们与未来教育,不是一块屏幕的距离

来源: 未来智慧校园研究中心 作者:智慧君 时间:2020-03-15 文档编号:15842457624691

大水漫灌:一种农业生产中采用的灌溉方式,中性词。

 

217日,中国教育电视台“同上一堂课”正式开播,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也正式开通,国家队为“停课不停学”全力护航。

 

时间过去一周,史上覆盖面最全、传播范围最广的在线教育官方版效果如何?智慧君在线访谈了全国10余所学校,同时采访了包括校长、教师、家长、教育专家、资深教育媒体人、在线教育企业负责人等20余位,一起来听听他们对“一块屏幕”的反馈。

 

 

大水漫灌,小学成“空中课堂”重灾区

 

 

“同上一堂课体现了‘三全’:一是内容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学段涉及了小、初、高全学段;三是做到了资源辐射全覆盖。但另一方面,对于不同学校来说,我认为应该有个性化的、校本化的在线课程。”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校长王淑英的观点,几乎是所有受访学校的共识。在肯定国家队平台课程的同时,一些实际操作中的现实问题却不可回避。

 

天津大港区第四中学办公室主任谈到,在使用了部分云平台课程后,发现实际教学效果与面授仍有差距,最大担忧在于,网络授课形式难以让学生深入学习,对知识的理解会因此停留在表层。

 

一位不便透露姓名的校长告诉智慧君,学习是互动性的,没有积极的反馈,孩子很难坐得住。“同上一堂课”是一个底线课程,也许对于有些孩子,翻翻课本就会了,所以我们没有强制要求学生去打卡跟课,而是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非常时期的家庭亲子互动式学习。目前学校每天一小时的线上课程活动,以老师答疑为主,把重点问题抛出来学生抢答。“其实内容不重要,现在孩子们都憋疯了!需要有机会和老师、同学们互动交流。”

 

在这位校长所在的城市,也有教育局统一的课程云平台,同样是因为和实际需求相差较大,学生也不爱听。

 

有家长直言,录制线上网课,如果没有互动,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煎熬。像《晓松奇谈》、《得到》,里面的语言节奏、信息饱和度都很高,这不是一般老师能做到的。现在的线上网课,能做到带入感,让孩子马上进入探索求知的并不多,好的网课体系建设需要一个完整的专业制作团队和名师团队,如果有非常好的线上网课,我们当然也愿意接受。

 

互动性差、自主性弱、个性化学习需求难满足、不符合未来教育发展趋势,面对大水漫灌式的云平台课程,大多有条件的学校都选择了用在线校本课程。

 

在北京,一位清华附中的学生家长坦言,我都没注意到“同一堂课”,孩子主要是通过自己学校网站上的“空中课堂”完成学习,虽然也是录播课,但作业是闭环。

 

相比初、高中可以录播,小学才是“空中课堂”的重灾区。从智慧君收集到的普遍反馈来看:第一,小学生自控力差,对“同一堂课”的录播形式完全无感,甚至学校的直播课注意力都很难集中;第二,家长的担忧直指“视力下降”、“沉迷手机”、“网络不畅”、“课时过长”等现实问题;第三,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最担心的莫过于较长一段时间内“空中课堂”常态化,这种压力小学阶段感受最深。

 

陕西西安曲江南湖小学校长穆怀宇认为,线上教育对成人来说没问题,但是对成长期的孩子作用非常有限,特别是小学阶段。从另一层面讲,学校本身的功能是立德树人,线上可以传递一些知识和道理,却无法完成“树人”的过程,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讲,网络线上教学对于小学生仅仅是非常时期的权宜之计,在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过度使用,而且应该避免,特别是实验课或者需要强化体验的教学内容。

 

对此,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也给出了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4个要点:第一,复习巩固,文化课学习还是不能断,要做引导,做简单的梳理性工作;第二,名著阅读,线上交流,比如小学三年级,根据一篇科普文章,进行再创作,让学生进行网红直播;第三,实践研究,从科学实验、科技创新、文学创作、艺术设计、专题研究、项目策划6个方向,打破年级和班级,组建研究小组;第四,体育锻炼,让老师可以看到孩子。

 

广东顺德本真未来学校校长麦宝文则表示,学生除了优质的文化课程资源以外,迫切需要补上生命教育课程、生活教育课程。现实生活就是最好的课程,这次疫情,是一场关于人生的大课,学校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如何将其对疫情的感性认知转化成为一种理性的、有深度思考的经验、品格和素养?这些都需要教育者深度思考,通过精心设计的个性化、校本化的课程来逐一落实。

 

 

战疫下的“在线教育校本化元年”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在信息化未来教学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早在疫情前,双师课堂、多校区互动等就已经成为了常态化教学。三小也在自己创建的“云课堂”平台上储备了优质课程,给老师们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据学校信息化主任介绍,虽然统一的教育平台有自身的优势,但就学校自身而言,每个学校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难度都有所不同,所以个性化、校本化的在线课程很有必要。疫情期间,学校结合自身特点推出了“魔法课堂”,下一步我们还希望能够把所有知识点做成3分钟左右微课的形式。整体来讲,目前学校改革的力度比较大。

 

然而,像中关村三小这样的学校实在凤毛麟角。在麦宝文看来,此次全民线上教育的实践,再一次刷新了传统学校对信息化技术赋能教育的认知,同时也是一次“被动”的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工程。

 

“被动”“陌生”,这是智慧君在采访中多次听到的关键词,疫情爆发后,绝大多数中小学校措手不及:其一,官方云平台课难以满足个性化教学需求;其二,第三方在线课程资源虽大批量涌现,但质量良莠不齐,学校在甄别筛选上就耗费大量精力;其三,校内在线课程几乎零起步,不要说自主研发,网络设备应用都有困难,更何况,教育部也制止强行要求所有教师录播课程。

 

“三条路都走不通,大部分学校和家长如热锅上蚂蚁,不敢说‘我们对教育的认知被这次疫情扒了个一干二净’,仅单论线上教育,此言不虚。也正因如此,2020年将是在线教育校本化元年!”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媒体人断言。

 

该人士进一步谈到,很多人说20132014年是在线教育元年,那是从校外在线培训机构高速增长的角度,而中国教育的主力军一直是传统学校(包括传统民办学校)。可是你知道吗,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有的学校铺设了几千万元、上亿元的教育信息化设备,最缺的却是“助教”,也就是帮助教师、学生使用这些信息化设备的人。而这一次,校内对在线教育的认知革新,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应用层面的全面破冰,是真正革命性的。

 

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陆云泉的观点则更加直接,这次疫情凸显出很多教育问题,主要是大家观念还没有更新,技术手段没有跟上,教学方式没有适应网络学习方式等等,今后这些都要改变。对于学校来说,应该建立自己的云平台和教育资源,特别是加强互动性、有针对性、突出个性化,可以借用第三方的教育资源,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针对自己的学生。

 

改变正在发生。

 

深圳福田中学是在疫情后较早推出线上教学的,且为后来深圳市统筹线上教学先行开路。据校长王德久介绍,疫情当前,线上教学是被动的,但开课三周以来,师生从被动接纳,到主动应变,再到积极求变,逐渐体验到网络教学和泛在学习的魅力和乐趣。已经有老师建议学校强化未来教室全息环境,现实与虚拟切换,发挥学习者和资源开发者的创造性,让主动学习、创造学习、交互学习成为可能。

 

 

三分天下,新生态下的未来学校新格局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占网民整体数量的27.2%

 

陆云泉认为:“未来的教育会三分天下:学校线下教育,网络线上教育,校外线下教育,OMO混合式学习会逐渐成为一种常态。未来的教育是‘泛在’教育,随时随地都能学习,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师资都应该是开放的。”

 

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撰文《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引发的思考》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文中提到,自教育部云平台117日上线后,“教育部也持续向各方收集意见,不断充分整合大家的课程观念、方法和资源,以实时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及实施。这种以学生主体性出发,并非一蹴而就、一槌定音的课程理念,使平台课程在持续优化中具有很强的多元性、适切性和创造性”、“云平台更加注重开放、接纳共建共享的课程建设理念,定会推动着课程建设的良性发展”。

 

有国家队做支撑,经此一“疫”,三分天下格局已定,在线教育即便处于大水漫灌的阶段,未来学校建设仍然会拥抱新的教育生态。

 

“大水必然漫灌,这是第一步必经之路,但未来的学校、未来的教育要做到水滴石穿,远不是一块屏幕的距离。”中国教育智库联盟秘书长安飞表示。

 

他进一步谈到,中国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打开学校封闭的大门,借助第三方社会力量办学,借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学习方式变革,这在教育界早已形成共识。但难点在于实践层面,如何在拥抱新生态的同时固本培元,如何在从低维教育到高维教育的变革中,始终围绕“回归教育本质”做文章,不跑偏,这才是关键。

 

早在疫情之前,联盟已在拟筹建“未来智慧校园研究中心”,就是要将未来教育理念与学校实践相结合,通过传统学校的深度参与,做真正的应用性研究与实验。为此,“研究中心”今年将在全国遴选出首批10所具有未来智慧校园潜力的学校,通过先锋力量做未来学校建设的探路者,用落地实践探索未来学习方式变革。在这场拥抱中国教育新生态的大战役里,传统学校主力军不可缺席。

 

“无论你愿不愿意,都已经搭上了未来教育、未来学校这趟列车,这不是疫情下的选择,这是时代的选择。”

扫一扫分享本页

上一篇:疫情背后,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听听这些教育专家的思考 下一篇:深扎根系,办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READ 推荐阅读
提示:×